?
2010-05-10 10:31?出處
這基本上相當于靠政策手段,防止惡性回潮或正常化。問題是,這種做法能否改變長期趨勢—我懷疑不行。這么做可能的結果就是加劇通脹,然后提高工資以追趕上升的樓價。接下來的問題是,美聯儲能否只增加通脹,而不引起人們的恐慌,從而導致另一場危機。
一季度東亞經濟體GDP都呈現了強勁的增長:韓國GDP從去年開始增加了7.8%,新加坡增長了7.2%,澳大利亞的增長率也達到了2.7%,中國的GDP增速更是達到了兩位數。幾乎所有的經濟體,都將其增長復蘇歸功于由美國消費和中國投資增長帶動的出口增長。
這與以往并無不同,而且是否可持續仍值得質疑。與過去惟一的差別就是,中國的投資組合中,房地產項目支出遠遠大于基礎設施支出。這讓整個經濟更加脆弱。各地方政府仍然十分關注經濟復蘇的持久力,非常不愿意提高早已很低的利率。
盡管通貨膨脹似乎在各地都加速增壓,但大多數政府想強調的是,通貨膨脹水平仍然偏低,經濟活動水平還沒有高到使通脹增速的地步。我已多次指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中國維持如此之低的利率是一個錯誤,未來將為此付出一系列代價。
澳大利亞可能是惟一出臺了正確的貨幣政策的國家。其央行調高政策利率至4.5%。這是高瞻遠矚的做法。澳大利亞的失業率比中國的要高,經濟增長率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但兩個國家通脹壓力相當。然而,澳大利亞的利率是中國的兩倍。
歐洲傳來的消息仍然是負面的。希臘的債務危機穩占頭條新聞。而比希臘的債務危機更為嚴重的是英國的經濟疲軟。英國的赤字已超過其GDP的10%。一季度,英國GDP較上季度增長0.2%。英國并沒有從全球貿易復蘇中受益,因為在全球金融繁盛時期,英國的工業整個被“挖空”了。
非但如此,作為全球金融泡沫的中心,英國制造了大規模的房地產泡沫。這是雙倍的泡沫。由于泡沫縮減,英國的經濟仰賴于政府的赤字維持。但是,未來并沒有一場能夠代替政府支持經濟的“生產力革命”。
在政治上,英國在隨后的選舉中會出現“少數派政府”,也就是說,在三方力量中,沒有任何一方能夠贏得多數支持。這會使一切有意義的變革更為困難。因此,赤字支出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一旦市場意識到這一點,英國就可能出現像希臘一樣的債務危機。
世界各地的經濟,看起來各有不同,但刺激政策扮演的核心角色是一樣的。大多數國家的政府指望刺激經濟復蘇。正如我以前多次指出的,在巨大的泡沫破滅后,經濟體的供求兩方將會出現重大的偏差。調整只是時間問題。
試圖通過刺激重現高速增長,只會帶來通貨膨脹。一旦通貨膨脹導致人心惶惶,將出現快速緊縮,從而引發另一場危機。2012年,或許就會到來。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jingji/1470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