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1-23 20:33?來源 羊城晚報
春晚評價:2012春晚好看或者不好看,你看了或者沒有看,都已經落幕。對2012春晚的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價,對2012春晚的評價不管是誰的評價,都不能代表任何人,央視春晚官方民間評價懸殊。
春節在國人的心目中分量恐怕是所有節日都無法企及的,正如俗話所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盡管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國人過春節的方式正在發生著日益顯著的變化,但是隱藏其中的深層民族和集體記憶、個體情感是無法抹殺的,這也反過來證明了春節在國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那么,在“春晚”已經被不少人稱之為“新民俗”的當下,央視春晚官方民間評價懸殊的現象該如何看待呢?
央視春晚官方民間評價懸殊,套用一句小品語言來說就是,那可不是一般的懸殊,是“相當的懸殊”。官方調查認為,有93.88%的家庭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81.92%的受訪者認為今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辦得好,而民間的調查顯示:對兔年春晚表示滿意的只有6%,認為一般的有25%,還有59%的人表示失望,10%的人沒看。
可以說,如此對立鮮明的結果足以證明相關調查都到了“自說自話”的地步,甚至難以找到基本的契合點,這難道不是一種吊詭嗎?
再通過對輿論報道的觀察可知,好的結論與主辦者相連,而“壞”的結果則與專家、普通公眾掛鉤。如春晚語言類節目導演馬東說:“春晚之后,我們會關注大家對春晚的評論,但是我們心里面有一個譜,電視觀眾的收視比例在哪,重心在哪,正確取悅的大部分人在哪。我們一定會聽到知識界的精英這樣那樣的想法,嚴格來說,我們心里很坦然。說實話,春晚的收視主體不是他們。”不難看出,不管你評價如何,導演心中“有譜”,而這個“譜”不是知識界的“譜”,是需要“正確取悅的大部分人”,但是,網友是不是需要“取悅”的人群呢?專家不需要觀看嗎?
事實上,專家的評價并不含糊,學者朱大可認為:“語言類節目整體令人失望,沒有價值觀、沒有信仰,全是錢,空洞無比。”這也反過來驗證了官方和民間評價懸殊的原因所在。那邊自我感覺良好,這邊已經是“怒聲一片”。
一句話,辦春晚不容易,主辦者似乎有許多難言之隱,而觀眾往往并不“買賬”,專家學者、研究者還要常常說三道四,不過,弄到評價“懸殊”的程度總是能證明問題的存在吧?要不然,差異不會如此巨大!這是基于常識的判斷。
對2012春晚的評價,央視春晚官方民間評價懸殊,一方面與公眾的期待無法得到滿足有關,另一方面,則與春晚與傳統春節文化的非一致性有關。我們知道,春節文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人們通過各種象征性和儀式性的活動,將生活中的不幸、困苦打發到過去一年,從而從瑣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來,建立起一個自由的、快樂的世界。并且,春節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倫理文化,通過家庭團圓,既有效地延續了家族傳統,又有力地搭建起認同的平臺和呼喚公眾的集體記憶。
但是,就春晚來說,似乎也具有“召喚”的功能,但是,卻無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情感的溝通,在更多時候甚至發揮了相反的作用,而這點是導演們無論多么努力都無法改變的困境。也正因為如此,2012春晚的評價懸殊的困境得以顯現。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yule/redian/4138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