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15 21:16?出處 溫州網-溫州都市報
自打入伏以來,溫州市區氣溫居高不下,對于生活在老城區里的困難戶來說,這往往意味著:飯菜餿得更快,水、電表的數字躥得更高,房子悶得透不過氣來……記者近日走訪了老城區的一些困難戶,記錄下他們在大熱天里的艱辛生活。
吃了餿飯菜一家人拉肚子
昨天中午,室外的氣溫燙人。溫州市區一座山腳下的小巷內,阿娟(化名)的丈夫坐在窗邊,吃了一碗用剩飯和幾片菜葉熬成的粥,算是把中飯對付過去了。一家人所住的房子20多平方米,被隔成廚房、臥室、洗手間。臥室沒有窗戶,里面漆黑一團,顯得特別悶。今年57歲的阿娟因小兒麻痹癥致殘,丈夫是智力殘疾,快要30歲的女兒也是智力殘疾。一家人靠丈夫打工和低保戶的補貼勉強度日。
阿娟每天趕一趟路邊的早市,買一些板車上的菜,因為價格便宜些。魚和肉她好久沒買過了,菜價漲了,她對付的辦法就是少買點,然后把買來的菜切得更細一些。5毛錢一個的實心包她也很少買,因為她覺得"買來的沒有自己做的量多"。
因為嫌丈夫中午在工廠里吃飯花錢貴,她每天都把冬瓜等蔬菜切成小塊小條,煮好放進一個別人送的舊盒子里,讓丈夫帶著去上班。丈夫的工友們都知道他家里困難,工友們在食堂買了菜和飯,有吃不完的,都會倒給他丈夫帶回來。這樣,阿娟家晚上的這頓飯菜基本上就不用愁了。但是夏天一到,放在盒子里帶回的飯菜經常會餿了。
阿娟說,入夏的一天,特別熱,丈夫帶回的飯菜有了餿味,但她舍不得扔,重新煮過一遍就吃,不料一家人吃完都拉肚子,不得不連夜去買藥。"拉肚子不說,買藥還花了更多的錢,真是劃不來啊。"阿娟說起那次經歷還是很心疼。打那以后,餿了的飯菜她不敢隨便吃了。不過,看著工友們接濟的飯菜卻因餿了不能吃,她心里那個難受啊。這一家人只能盼著夏天快點過去。
面和蘋果上飛舞著小蟲
在五馬街道打繩巷社區,今年80多歲的林大爺獨自租住在一間10平方米不到的小屋里。當記者敲開這間小屋的門時,屋內沒有點燈,借著窗外的光線,可以勉強看清屋內陳設:一個灶臺、一個水龍頭和兩個痰盂、一張木板床。周圍鄰居說,老人是低保戶,膝下無子女,有一個親戚偶爾會來看他,而老人不愿意住在敬老院里。
小屋內沒有冰箱,加上這幾天持續高溫,在堆滿雜物的灶臺上,一團還未煮的面和半個蘋果上面飛舞著很多小蟲,一碗類似生肉的東西已經發霉,但老人一時還舍不得丟掉。
屋內唯一的一張凳子是用來放衣服的,老人大部分時間都躺在最里面靠墻的木板床上。床邊擺著一部小電風扇,還有半盆發黃的水。老人說,這幾天熱,只得脫了背心躺在床上,汗流多了就擰把毛巾擦下身子。
一把蒲扇代替壞了的風扇
穿過朔門街一小巷,在一處樓梯拐角下繞進去便是八旬老人張阿婆的家,屋內昏暗,老人正搖著蒲扇坐在門口休息。看見記者來了,老人打開了燈。屋內擺放著的都是上了年頭的家什,經過阿婆的收拾還算整潔。
老人身材瘦小,耳背。鄰居說,老人沒有退休金但又因為膝下有5個子女,上不了低保,而實際上她的兒女自身條件也不好,老人每月主要靠大兒子給的200元伙食費。
這幾天的高溫讓不少家庭開動風扇、空調降溫,但老人的避暑用品只是床上掛著的一簾發黑的蚊帳,一把裂了口子的蒲扇。房子角落里的一架臺式電風扇是家中唯一的電器,但此時正蒙著灰塵。
"已經壞了。"老人說,風扇是一個兒子給的,舍不得扔,也許哪天又能動了。如果不是特別熱,老人還會經常出門撿些瓶瓶罐罐、廢舊紙箱等去賣,好貼補家用。
沒窗蝸居擠著一家四口
55歲的阿明(化名)一家四口,住在江濱街道垟兒路社區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下午3時多,穿著短褲的阿明正在收拾地上的席子,因為沒有事情做,他剛剛睡醒,這張席子就是他和老伴的床。屋子沒有一扇窗戶,關上門,可以用"密不透風"來形容,站上幾分鐘,記者的鼻尖已經冒汗。
"不好意思,家里只有到了晚上9點多才開風扇的。"阿明邊說邊找電風扇的插座,好不容易風扇才旋轉起來。他說,家里的風扇、空調都是別人送的,6月份空調開了幾次,電費就從50元"跳"到了100多元,讓阿明至今心有余悸。
阿明和妻子沒有收入來源,女兒還在上高中,一家四口全靠他20多歲的兒子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生活,有時候鄰居家里有什么吃的都會給他們家捎帶一點來。阿明在小屋上方搭出一個小閣樓,閣樓很窄很小,只能彎腰進去、躺下。平時,他和妻子睡在地上,兒子和女兒睡在閣樓上。這幾天晚上,關上房門根本無法入睡,阿明就將席子拿到外面一邊乘涼一邊看家。他說,這樣晚上開著房門透氣,孩子們也能睡得安穩點。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3357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倪曲 丹妮 傳芬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