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1-09 09:41?來源:溫州鼓詞網 ?點擊:次
鼓詞在我印象里當屬戴著墨鏡的盲眼人沿街糊口的營生,溫州鼓詞只不過比起先的鼓詞范疇多了明顯的地域色彩,是一種具有濃郁民間風味的小調。當然這只是我泛泛的理解,有些想當然的成分,對于鼓詞真正的欣賞還是個門外漢。
初識鼓詞是在今年夏天,一次偶然機會我與公司一位副總出外辦事。坐在清涼的空調車里,我提議司機放點小曲來聽聽,打發行程中的無聊時光,他立即拿出一盒碟片,挑選了一會兒,拿出一張放了進去。我問他是什么音樂,他把嘴向那位副總努努,一邊說,好聽著吶,聽了就知道了。立時,車子里響起了一陣咚咚咚的敲鼓聲,分外悅耳。我看見副總已經隨著節奏閉著眼睛打起拍子來,頭還隨著鼓點一搖一晃地,仿佛沉入戲里去了。他旁若無人的樣子讓我感到驚奇,我仔細聽了,語言方面自然是不懂,琴鼓敲擊之間所流瀉出來的那些節奏和神韻我也聽不太分明。對于戲劇,我喜歡聽京劇、越劇等,也尋了相關的書和資料來看,為此,曾被熟識的朋友當成笑料。可是聽得這噔噔噔的鼓聲一陣緊似一陣,時歇時起,我竟迷惑了,聽那曲中所唱,似是只有一人從頭唱到尾,說兩句,噔一聲,夾雜叮叮琴聲,又接著唱將下去,好不熱鬧。
我想不到副總也有此等喜好,他告訴我這種曲藝是溫州鼓詞。溫州鼓詞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流傳于溫州地區,是溫州民間百姓所鐘愛的說唱文藝。他還得意地跟我說,能實地去一邊看鼓詞一邊聽,當會更加精彩,你會被情不自禁地帶入到那個場景中去,真可謂臺上一人演,臺下眾人嘆。是什么場景呢?我聯想到初中課文里學到過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文言文《口技》,里面的句子仍可脫口而出,“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鼓詞所設場景想來也這般光景吧。
我家樓下的老李頭是個退休的干部,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給了鼓詞,對鼓詞有了興趣后,我便常去找他聊,他的房間里堆的都是鼓詞帶,還有東一片西一片的紙,他說那是他填的詞。他告訴我,溫州鼓詞分兩種,一種叫“平詞”,用于紅白喜事、款待客人、爭端認錯罰詞等場合;一種叫“大詞”,也稱“娘娘詞”,大詞可以連唱幾晝夜。溫州鼓詞有唱有說,以唱為主,以溫州方言演唱,所以只有溫州本地人聽才能品出其中的韻味。他說溫州鼓詞耐聽,一是由于扎根于溫州民間,含有豐富的群眾詞匯和民間諺語、俗語、俚語、歇后語;其二是因為溫州鼓詞里講的多是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比較出名的有《南游傳》、《說岳》、《娘娘詞》等。他說,要了解鼓詞非得自己親自去看去聽,才可領會其中妙處。
有一本雜志上介紹說溫州鼓詞就是一個人的江湖,一個人在臺上演繹一個江湖,表演一場生活,劇里所描繪的所有角色,都在說詞人一人身上表現,一個人哭,一個人笑,一個人自言自語,一個人自彈自唱,聽的人,看的人在他或她時而悲時而喜的情節里,以他或她喜而喜,以他或她悲而悲。我不由得思考到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演繹別人江湖的人,自己的江湖又是怎樣?
絮絮叨叨地說了這么多,我猛然憶起,我應該是在哪里領略過這番江湖,要不怎么有一絲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我想起每日清晨趕去上班的途中,總要經過一條小巷,匆匆而過時,就有隱隱的敲打聲傳入耳中,伸頭去看時,忽見一位老者,須發全白,搖一紙扇,坐那蚊帳床邊,全神貫注,雙手和著點子交叉擊打。我恍然,想必聽著鼓詞,都是這般神情的吧,這鼓是理當敲到聽者心里去了,這詞應是唱到聽者魂魄里了。
編輯: 文 / 韻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