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10 22:23?出處 未知
|
||
|
||
|
"現代不現代,關鍵看生態。"這是新任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不久前在調研時提出的觀點,也是對溫州新時期生態建設的期望。
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一直"天人交戰",綠水、青山、好空氣,這些我們原本觸手可及的生態元素,每每蒙灰受垢、面目模糊。眼下,全球由生態環境所引發的經濟與文明轉型正處在關鍵時期,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本報為此特別策劃了"離我們最近的生態"熱點連續報道,以市民切實感受出發,調查我們身邊的生態現狀,探尋解決之道。我們力爭以感性之筆直陳問題,為的是讓更多人關注環境、呵護環境,讓我們生活的家園早日因生態而真正現代。
不知你是否越來越感覺到:近年來,你走在街上,被雨打濕了,頭發容易打結,頭皮容易發癢?
你家的鐵質防盜窗,不知為何銹跡沿著墻壁越掛越長;空調外機連同它的支架,也越來越銹跡斑斑?
你的愛車,停在街上淋雨后,漆色越來越黯,邊角動不動容易變爛;如果下個大雨車子不幸被泡,底盤即使涂了保護層仍然銹色泛濫?
太多的生活細節令人"冒汗",其實,答案只有一個:我們的雨,正越下越酸。
最酸的雨
差不多下了一場醋
"今年上半年,溫州、臺州、廈門等8個城市(地區)酸雨頻率達到100%!"7月26日,國家環保部新聞發言人陶德田通報2010年上半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時,向媒體披露了溫州等8城"逢雨必酸"。
近幾年來,溫州酸雨發生頻率之高令人咋舌,一直名列全國前茅,屬于重酸雨區。2009年,溫州市在全市6個縣(市、區)開展了酸雨監測,全年采集雨樣總數468個,其中酸雨樣品442個,平均酸雨率為94.4%,反映酸性的PH值范圍為3.07~6.70,均值為4.47,單次最低值出現在瑞安,為3.07。這個數值接近于食醋的2.9,相當于"下了一場醋雨"。
"我國酸雨發展趨勢值得警惕,東南沿海地區尤其如此。"陶德田指出,在上半年在監測的全國443個城市中,有189個出現酸雨,比例超過四成。
成因復雜
硫、氮廢氣超標成元兇
"近幾年國家針對溫州市區的環境測評中,酸雨一項咱們都是零分。"溫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包建軍日前沮喪地告訴記者,降雨PH值低于5.6就是酸雨。《溫州市2004-2009年酸雨污染程度分級對照表》顯示,全市近幾年PH平均值都是低于4.5,酸雨頻率一直高于90%以上。
為何溫州成為重酸雨區?包建軍解釋道,這里頭的原因十分復雜。酸雨主要由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由于城市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污染氣體密集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量遠超大氣承載,這是導致溫州市酸雨高發的主因。
除去自身的原因之外,周邊地區的影響也同樣明顯。我國東南沿海地帶經濟發達,絕大部分地區都屬于酸雨區,再加上季風氣候,地處中間點的溫州時常遭遇"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酸雨云團南北夾擊,酸雨于是越發明顯。
推波助瀾
123萬輛汽車難逃罪責
我們越來越龐大的汽車擁有量,也在為酸雨推波助瀾。
溫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除了收集雨水進行PH值檢測之外,還通過酸雨的電導力分析酸雨結構。結果顯示,近幾年溫州酸雨中硝酸根的比重逐漸加大,硫酸根和銨離子的比重有所下降。專家告訴記者:"酸雨結構成份由硫轉氮,罪魁禍首正是汽車尾氣排放。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主要物質是氮氧化物,都屬于酸性氣體。"
據溫州市車管所統計,到2010年6月末,溫州市機動車擁有量達到123.38萬輛,私家車擁有量達到60.26萬輛,比上年末凈增加6.82萬輛。2007年末,溫州的私家車還不到30萬輛,短短2年多時間,私家車就增長了1倍。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正使得汽車尾氣排放逐漸成為城市空氣的主要污染源。
"目前溫州市汽車增長仍很快,尤其近年大排量高檔車、越野車越來越多,它們排放的氮氧化物往往是普通汽車的幾倍。這對酸雨治理很不利。"環保專家稱,汽車越來越成為城市之痛,據一份研究表明,汽車在紅綠燈前等待通行時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是正常行駛時的0.5倍,這意味著城市交通越擁堵,尾氣污染就越嚴重。
危害多多
建筑顯現"黑殼"效應
"酸雨同樣使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影響農作物生長。"鄭枕戈告訴記者,酸雨對我市農業的危害也很嚴重,近年我市農作物經常出現一些怪病,有的和酸雨有直接關系。此外,酸雨還使土壤中的有害金屬物質釋放出來,被動植物吸收后,最后通過食物鏈影響人的健康。
酸雨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但它的危害是漸進的,是一個漫長量化的過程。猶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容易被人忽視。
眼下,溫州正進入一年中的臺風季節,不少建筑物外墻上空調外機銹跡斑斑,成了懸在市民頭上的"炸彈"。這些空調外機大都是近十年安裝的,近兩年來,已發生多起因外機支架腐蝕斷裂引發的安全事故,有的甚至直接被臺風刮下來。對這些事故,人們往往聚焦于空調支架的質量問題,卻忽略了酸雨對其越來越強的腐蝕作用。此外市區一些戶外廣告、店門招牌、水表電箱等,近年也越來越多的被酸雨腐蝕,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酸雨對城市建筑也"腐蝕細無聲"。2003年落成的溫州博物館,整座建筑物外立面現在被一層灰色的物資覆蓋,看上去有些灰頭土臉。市環保局綜合處處長鄭枕戈告訴記者,這種現象被稱為"黑殼"效應,主要就是酸雨腐蝕造成的。酸雨還能使混凝土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建筑物損壞,只不過這種危害很慢,在城市中容易被人忽略。溫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各類名勝古跡繁多,酸雨對城市市容和城市景觀的影響,也是潛在的。
令人意外的是,酸雨竟然也是溫州市近年道路路面頻頻受損的"兇手"之一。市公路管理處養護科副科長陳亮告訴記者,城市柏油路面和水泥路面經常被酸雨淋濕、浸泡后,強度降低,基層容易發生泥化,車輛碾壓后也就容易出現坑洞。
水土受累
自來水常年添加石灰
酸雨對水土的影響呢?它是不是令我們的飲用水變酸?長期把偏酸的水喝到肚里會有傷害嗎?
溫州市水務集團水質處一位姓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的水質檢測均顯示,來自珊溪水庫和澤雅水庫的天然水PH值都在7.0以下,呈弱酸性。長期飲用酸性水會導致人體免疫系統下降,使人容易患病和衰老。根據國家有關標準,自來水出廠時PH值要達7.2,因此我市自來水廠常年添加適量石灰,平衡水的酸堿度。這樣處理過的自來水對人體沒有危害,因此市民不用擔心酸雨對自來水水質的影響。
但溫州市一些邊遠山村的村民,就沒都那么幸運了。家住樂清市四都鄉的王阿婆近年越來越感覺家中鐵鍋不好使,基本兩年就要燒破一口鍋,她總是懷念過去用過的一口老鍋,說那鍋比現在的厚實耐用。殊不知,真正的原因不是鍋差了,而是燒的山水越來越酸,把鍋給蝕了。農村飲用水的酸堿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任重道遠
莫讓"潤物無聲"成奢望
溫州酸雨之頻令人心酸,近年來,我市也在努力降低酸雨的發生率及其酸性。
溫州市大力推行節能減排工作,淘汰落后產能,2006年起,先后關閉5家火力發電站,僅此一項,就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3700多噸。此外,我市加大化工企業整治,嚴厲打擊地條鋼、黑磚窯等大氣污染嚴重的非法產業,這些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大氣環境。
汽車尾氣減排也做了努力。比如優先發展公交、提倡減少開車等;同時緊跟國家、省里政策,開始發展電動汽車,目前已生產出電動車樣車、完成近30個充電樁建設,力求在今后5年內,讓電動汽車更多進入市民生活,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目的。
然而,我們所做的和需要正視的現實比起來,還遠遠不夠:我們少數一些污染企業還在偷偷開工,我們節能減排工作還要大力推進,我們不少人還在熱衷高排量汽車……記者在整個調查中遺憾發現,盡管近年我們開始重視酸雨,但對于減少廢氣排放、加強對酸雨的腐蝕調查、研究、防治等方面,還有太多工作要做。
"現在全國很多地區都受酸雨困擾,酸雨的危害還沒完全顯現出來,如果現在不加以重視,以后恐怕損失會更大。"市環保局有關人士表示,我市今后是該加強宣戰力度,改變"逢雨必酸"的窘境,而在環保一盤棋的今天,全國對此也應該有一個更有力、更清晰的戰略,只有這樣,"潤物細無聲"才不致成為奢望。
相關鏈接:酸雨面積占了國土40%
酸雨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我國酸雨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40%,成為繼歐洲和北美之后的第3大酸雨區。由于酸雨的嚴重危害,我國的經濟建設遭受了很大損失,人民生活也受到了較大影響。研究表明,僅在我國酸雨污染比較嚴重的江蘇、浙江、安徽等11個省、自治區,酸沉降引起的森林木材儲蓄量減少和農作物減產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分別高達44億和51億人民幣,11個省的年生態效益經濟損失約為459億元。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3349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