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8-04 12:02?出處 北京時間
報班狂媽怒懟網友:興趣班很普遍,除了很偏僻的鄉下,一般城鎮都有各種興趣班了,大城市里更不用說,北京一名“報班狂媽”給女兒報了好多興趣班,她認為網友誤會興趣班。
“嘿,這條新聞不是在說你嗎?”晚飯時候,朋友轉發給筆者一條新聞《“報班狂媽”的教育經:一周18節課,花十幾萬就為不害怕》,據北京時間“銳評”報道中國父母大量給孩子報興趣班的現象,有網友跟帖評論:給孩子報一大堆班的家長其實才是最欠教育的。
如果用這條新聞的標準衡量,我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報班狂媽”。女兒三歲半時就開始報班學習,五歲半的女兒一周5天要上興趣班。沒結婚生子前,我也曾甚至口口聲聲發誓:等我以后有了孩子,天天讓她玩兒。但回想起這兩年的經歷,我卻發現,我曾經對興趣班有很大的誤會。
女兒性格文靜,通過觀察,發現她對涂涂畫畫感興趣,跟其他同齡孩子比,她特別能“靜得下來”,我萌生了報個繪畫興趣班的念頭,因為我發現,她已經可以區別六七種不同的“藍色”,并且出現了明顯的喜歡與不喜歡的顏色。
不過我仍對興趣班顧慮很多,但我只是希望能有一個空間,有個導師,可以引導女兒在畫畫中找到更多樂趣。我嘗試著找到一間兒童繪畫中心,發現這里并非我想象中傳統的畫畫課,老師只是提供一個籠統的主題,讓孩子盡情的發揮想象去涂鴉。過后,開始畫更具體的主題,老師也不會限制你的風格。
女兒的風格完全沒有被限制,想象力反而更豐富了。我又給女兒報了鋼琴課。原因很簡單,女兒告訴我她很羨慕別人彈,所以也想學。起初我是反對的,覺得這是一個孩子的虛榮心,三分鐘熱度,我也不希望每天逼著孩子練琴,所以拒絕了她的要求。
誰知女兒并沒有放棄,看著她眼中的羨慕,我再一次帶著她走進新的興趣班。鋼琴老師坦言,孩子的這種情況很常見,很多孩子開始接觸一個領域,往往出于小小的虛榮心,或者與同齡孩子的比較。通常來說,孩子對鋼琴的這種熱情可以維持三個月到半年,之后就會消退,那個時候,家長就要抉擇,是推孩子一把繼續學下去,還是適時放棄。
“不要因為半年后可能的停止而現在就選擇放棄。”老師說。確實,學習鋼琴半年,孩子可能只會彈幾個簡單的小曲子,時間一長還會忘干凈。但是,哪怕你只學過半年,但至少能保證第一、孩子將來唱歌不太可能走調;第二,今后在欣賞音樂會的時候,別人只能聽個熱鬧,但是有一些樂理知識的人,多少能聽出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另外,雖然每一次鋼琴課只有半小時,但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安靜、可以面對自己的時間,對孩子的修養不乏好處。
老師的這段話把我打動了,于是我就這樣給女兒報上了鋼琴課。
滑冰課同樣如此。這一次,我選擇和女兒進行溝通。我告訴她,如果要學,報了班就不要放棄。為了判斷女兒是不是真的有決心,我帶她來到冰場,摔跤摔的褲子全濕了。但女兒依舊說很想學滑冰。
“你說你是不是’報班狂媽’。”朋友打趣地說。“其實,是不是你對興趣班有什么誤會?”我反駁她。
首先,我反對給孩子報各種以考級、加分為目標的興趣班,那種老師在課堂上填鴨式教學,孩子在下面板板正正的坐著的所謂興趣班,確實是壞掉孩子童年的行為。真正的興趣班,應該是尊重孩子的特長,依照他的喜好選擇的。
其次,一個好的興趣班其實是另一種玩耍的方式。即使是英語班,每次女兒下了課也嘗嘗滿頭大汗,因為在課堂上,老師帶著大家唱歌跳舞,深知滿地打滾,在這個過程里,她學會了“自然拼讀”,英語單詞發音比我這個學了十幾年的不知道“地道”到哪里去了。
可是我發現,在網絡上和媒體中,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只是一味的指責家長不對,不應該給孩子增加負擔,甚至把中國家長標簽化,妖魔化。
我發現如今給孩子報興趣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雖然其中確實有一些以考級、升學為目的的家長,或者出于攀比、焦慮等心態希望將孩子培養成前途無量的藝術家、科學家,但通過筆者對女兒幼兒園、興趣班的同學的觀察,大部分家長其實只希望孩子能玩兒的開心,在玩兒中有所收獲。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6928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特約評論員 鄭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