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04 15:59?出處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8月4日報道 不久前,美國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引起公眾關注。報告指出,在整個亞太地區,中國網民最喜歡在網絡上發表與產品相關的負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愿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進行的調查顯示(11928人參與),對于尼爾森的這一調查結果,41.3%的中國網民明確表示“認同”,也有29.4%的人“不認同”,29.3%的人感覺“不好說”。
33.6%網友發表過批評意見
剛剛裝修完新房的北京市市民秦然,在查看有關品牌家電、家具的網上評價時發現,幾乎每個品牌都有不少負面評論。她買的都是網上負面評價較少的產品。但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我買的空調制冷效果不錯,但并沒有大家說的那么節能。”秦然將這一心得發表在網上,引起不少網友關注和回帖。
秦然坦言,自己是個喜歡挑刺的人,除了在產品使用上斤斤計較,還喜歡對各種輿論熱點發表意見,“通常是批評意見。畢竟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整天被哄著吧。”
調查中,33.6%的人表示在網絡上發表過批評性言論。40.4%的人認為如今網絡上的負面評論多于正面評論,僅18.0%的人覺得“正面評論更多”,另有33.0%的人覺得兩類評論所占比例“差不多”。
“互聯網是負面輿論或口碑的放大器。”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長李未檸,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互聯網是負面輿情的易發地,正面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很容易被淹沒。因為大家覺得,企業生產出優質產品、醫院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手術等,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大家通常更愿意評論負面信息,并以批評性評論居多。
“‘批評’不代表是負面言論”
“‘批評’不代表是負面言論,部分所謂‘負面評論’,其實也是一種財富。”李未檸說,對產品缺點進行批評,能為市場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對教育問題進行批評,能促進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這豈不是好事?
李未檸告訴記者,今年1~7月,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通過對500多個社會熱點進行分析后發現,如今網民的評論并非只是一種消極宣泄,更多人的評論開始趨于理性,很多人提出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現在各級政府都意識到了互聯網的作用,用互聯網搜集民意、了解民智、反映民情。不久前廣東公務員咆哮辦事民眾的事件,經網上曝光后,很快得到解決,‘咆哮哥’最后還登門道歉了。如今,官民之間已漸漸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這是一種很好的趨勢。”
調查顯示,41.9%的人認為,批評性言論更有價值;35.6%的人表示,負面評論多,表明中國網民的維權意識增強。
此外,49.0%的人表示,網民喜歡發表批評性言論,是因為有利于維護權益,懲惡揚善;22.8%的人表示,部分負面評論有利于促進社會健康運行。
專家提醒別把負面信息變成消極的人生態度
“人人網”職員小謝告訴記者,他常常將一些有意思的消息或視頻發布在個人網頁上。兩三年下來他發現,往往是負面、八卦、有噱頭的內容,更能引起廣泛轉載和評論。從這些評論中,不難看出“發泄”的成分。
“比如最近的‘縫肛門’事件,就有不少網友直接斷定‘就是助產士的錯’,‘現在醫生都收紅包’。其實很多類似的問題,作為一般網民,很難辨別是非對錯。”
網民在網絡上發表和分享負面信息,64.3%的人認為原因是“網絡適合發泄情緒”;59.5%的人表示是“網絡之外的現實渠道不通暢”。
45.5%的人覺得,網上很多評論不客觀,是沖動言論;37.8%的人指出,大量不真實的評論會給社會造成不良后果。
對此,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洛杉磯心理精神衛生署高級顧問、美籍華人達米安·魯認為,一個企業或者職業出現過丑聞,人們往往會對所有相關人員存有戒心和懷疑,這是很正常的。但我們不能直接將相關人等一竿子打死。
魯教授說,很多美國網民在遇到類似事情時,通常會站在客觀角度,分析事件的各種可能性,并提出一些建議,而不是一味抱怨,或者人云亦云、妄下定論。“比如對于一些產品的負面信息,他們會認為,這可能是商業競爭對手進行的蓄意攻擊。”
李未檸表示,西方的父母多是言傳身教,他們自己用電腦,也教會孩子上網及如何甄別信息,理性看待問題。而很多中國網民是在網吧里認識電腦和網絡,他們的父母對電腦一無所知。而且他們大多是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閱歷尚淺,難免缺乏鑒別力。“面對網絡上的各種聲音,年輕人要獨立思考,不要把網絡上的負面信息,變成消極的人生態度。”
此外,李未檸表示,如今中國網民的言論漸趨理性,帶有宣泄成分的評論已經越來越少,有的雖是宣泄,也是一種“愛之深、恨之切”。“我們在2009年研究了300多個互聯網突發事件,發現在關系到民生和國家利益的社會重大事件上,基本不會出現惡意灌水帖。”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3332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