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5-11 08:14?出處 南方人物周刊
和上述這些出版物不同,《日出江花》帶有強烈的政府背景——編委會主任為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丁薛祥,副主任分別為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宋超和江澤民學弟徐嘉誥,成員包括上海市委辦公廳主任馬建勛……在4月18日的出版座談會上,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出席會議并講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振武出席座談會。
殷一璀說,“這套書的出版,為今天我們繼續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立足前沿、開拓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鑒和精神動力,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與學習提供了生動的樣本和范例,同時也為黨史研究、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該書責編陸宗寅說,據他了解,這套書出版的初衷,是江澤民在上海工作過的一些單位,在整理廠史過程中,感到和江澤民有關的那段歷史有出版價值。后來這些想法得到上海市認可,開始著手成立編委會。
而編委會成員、江澤民曾經工作過的上海電科所黨委書記張玉磊的說法是,他們確實有將江澤民同志在電科所工作經歷整理出來的想法,但沒有力量,后來,“接到上海市委宣傳部的通知,需要我們配合。”
與高規格的編委會對應,《日出江花》的寫作團隊也很強大,來自上海灘三大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的6位作者,都是所在報紙的資深記者,如《文匯報》高級記者鄭重,《新民晚報》高級記者唐寧等,都著作等身。
“不要向我臉上貼金”
與撰寫《江澤民傳》的庫恩聲稱與江澤民只有幾面之緣不同,《日出江花》一書,江澤民本人做了大量工作——親自參與了當年有關細節的回憶、校正,而且親自聯系若干采訪對象。
“江澤民同志會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你采訪誰比較合適,然后親自提供電話,幫忙聯系。”《日出江花》的一位寫作者說,江澤民同志曾告訴她,“記者啊,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要如實寫,不要向我臉上貼金。”
責任編輯陸宗寅表示:在書稿成型后,江澤民發表意見,凡是夸他的用詞,都要盡量壓縮,“壓低調子”。
通讀全書,可以發現,和江澤民共事過的絕大多數老人,后來都和江澤民有或多或少的聯系,而江的接見,也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回憶。
比如上海電科所原動力科科長蔣鴻定,1993年的時候,去過中南海江澤民同志的家,江設家宴款待蔣,并屢屢勸酒,讓蔣感動異常——“我當時舉著酒杯啊,又驚又喜,嘴上說著無上榮幸,心里是無比暖和。”
作者:作者: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