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16 14:28?出處 綜合
2020年10月16日,今天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也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75周年的生日。今年糧食日的主題是“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的主題是:“端牢中國飯碗 共筑全球糧安”。
致敬“糧食英雄”
要成就一個沒有饑餓的世界,這離不世界各地像我國的袁隆平這樣的“糧食英雄”。我們今天就來回顧一下這些“糧食英雄”——
無機化肥之父
150多年前,在化學家尤斯圖斯·馮·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不懈的實驗下,才確定了植物最需要的是氮磷鉀。1840年的一天,在李比希的化學實驗室里世界上第一批鉀肥、磷肥在這里誕生了,隨后他又加入了氨,成功地了讓廢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李比希也成為德國農民們最敬仰的人物,更是被后世尊稱為“無機化肥之父”。
綠色革命之父
上世紀50年代,博洛格作為科班出身的農業專家,在墨西哥做研究時,培育出了一種高產抗病的矮稈小麥,成功地幫助墨西哥人解決了糧食危機。印度農業部引進這一高產的小麥品種,并強行推廣至全國,很快就讓印度小麥的平均畝產翻了一番。這就是被后人稱為“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的糧食奇跡,而博洛格也被冠以“綠色革命之父”的頭銜,并獲得了1970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作為中國最知名的水稻專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大幅提升了水稻單產,讓我國用不到9%的世界耕地面積,養活了20%的世界人口成為可能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證。這些我們都再熟悉不過。
就在兩天前,10月14日下午,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經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平表示,這個產量創下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有近6.9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8.9%)處于饑餓狀態,預計到2030年,將有超過8.9億人,即全球人口的9.8%受到饑餓影響。
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每年全球的食物浪費量驚人。
根據2019年10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19世界糧食及農業狀況》,全球約有14%的糧食在收獲后到零售前的一系列環節遭受損失。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稱,全球每年總值約4000億美元的糧食在未進入商店前已遭浪費,原因包括錯誤地收割和處理食物、疾病及氣候等問題。此外,發達國家在消費層面浪費糧食較多,其中東南亞、北美及歐洲等地,浪費食物的情況嚴重。
另外,據統計,全球每年食物浪費產生的碳足跡相當于33億噸二氧化碳。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個國家,將成為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第三大排放國,是美國2010年道路運輸排放二氧化碳的二倍多,是歐洲的三倍多。
而在中國,此前有數據測算,中國每年僅在糧食儲存、運輸和加工環節造成的損失浪費就高達700億斤。
餐桌的消費環節更是大頭,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課題組2015年撰文《中國糧食供求及“十三五”時期趨勢預測》指出,據估算,在消費環節,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可供養約3.5億人一年的需要。
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與以往不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糧食生產、物流、消費等多個環節受到嚴重沖擊。
今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會同其他國際組織聯合發布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有逾1.35億人處于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其中一半以上位于非洲。
分析稱,疫情已經對全球糧食系統造成影響,使既有的糧食問題加劇。
生產層面,疫情影響農業勞動力和相關生產要素的投入,導致生產受阻;物流層面,疫情導致的人員和物資流動受限影響糧食物流;消費層面,疫情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收入下降、失業以及當地市場糧食供應受限影響了人們及時獲取糧食。
《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預警,2020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的人口可能增至2.65億人。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致陸此前就曾分析稱,“人的要素”是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重中之重,所以疫情對農業沖擊尤其嚴重。農業的供應鏈一旦被打破,就很難恢復。
此前,聯合國預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中國糧食連年豐收,但仍需居安思危!
今年9月23日,中國農業農村部宣布,2020年中國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高位增產,中國糧食產量將連續6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10月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近幾年中國稻谷和小麥產需有余,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2001年至2018年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稻谷和小麥品種合計占比不足6%。
在特殊之年,中國的糧食豐收意味著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吃飯問題無虞。
不過,既然糧食連年豐收、供應充足,為何我們仍要樹立危機意識?
事實上,在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后,是中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于產量的提高。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從中長期來講,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保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放眼外部,從去年底至今,世界多地接連暴發了蝗災,禍延東非、中東和印度等地。此外,一些嚴重自然災害增加了全球農產品供給的不確定性,引致糧食市場波動。
有專家還分析稱,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產,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形成各國搶購、限賣及物流不暢的恐慌疊加效應,導致國際糧價飆升。
因此,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十分必要。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節約糧食,不僅是尊重勞動的體現,更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具體行動。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我們就有了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信心和底氣,“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守住大國糧倉,“光盤行動”只是開始,要讓節約糧食成為人人自覺的行動,除了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讓每個人都成為節約糧食的堅定踐行者。當然,還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建立起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長效機制,使節約糧食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常態。
米粒雖小,尤見優良風氣;節約事微,彰顯大國風范。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jingji/7447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