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回歸”?
2010-04-10 02:03?出處
尼克松已經去世15年了,但是他正在美國以另一種方式歸來。這位前總統相信,在國際貨幣關系方面,激進的單方面行動是必須的。今天,美國財政部追隨尼克松該錯誤思想的壓力正在上升,比如試圖認定中國是“匯率操縱者”。
以今天的視野,尼克松那個時代的問題相對是好對付的,甚至是瑣碎的。世界貨幣儲備被以一種不平等的方式持有:在1971年末,德國的貨幣儲備是172億美元,日本為141億美元,分別占世界儲備的14%和11.5%。在2008年,日本是23.4%,中國是44.8%。在1971年,美國人感到德國和日本的出口劇增。德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2.1%,日本是4.4%,在2008年,日本盈余占GDP的3.2%,德國是6.7%,而中國是9.8%。歐洲人和亞洲人認為,過度寬松的美國財政貨幣政策是主要禍首。美國人相反認為日本和德國人為地低估了其貨幣以贏得大幅出口。
在美國壓力面前,德國相對積極,主要是因為其安全依賴美國軍隊。在1969年德國重估了其幣值,在1971年開始貨幣浮動。但日本政府是不妥協的,美國財政部長JohnConnolly稱日本為“管制經濟”。美國認為有兩項戰略對日本封閉經濟有用,一是“善意忽略”,就是讓盈余國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知道其自己發現自己有大問題;另一個就是沖突。
尼克松從本質上不信任多邊貿易。在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對進口產品強加了一個暫時的10%的額外關稅,以確保美國產品不會因為匯率問題而受到外國產品的不利影響。同時,美國凍結工資和價格,中止美聯儲支持其他國家的互換網絡,并限制黃金交易,這些意味著美元的貶低。
但是,這些都沒有為恢復美國經濟增長率或者矯正美國競爭對手的盈余起作用。
美國的匯率單邊主義推動人們意識到要反對華盛頓帶來的亂局。歐洲人加快了區域貨幣計劃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美元混亂令石油輸出國去建立卡特爾OPEC。只有日本人在1971年受到了打擊,因為它孤立無援。但是,今天的中國不像日本1971年那樣孤立無援,相反,其很容易將美國的壓力轉化為區域團結,猶如1970年代的德國人一樣。
尼克松的做法并不能為美國帶來復蘇。剛因醫改大計而令人期待的奧巴馬,能承擔得起轉向尼克松做法的代價嗎?
摘自HaroldJames博客,編譯嚴珂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jingji/14421.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作者: